当前位置:中企视点
  以管理体系为抓手 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  
   
  发布时间: 14-05-27 03:06:52pm     
         
 

以管理体系为抓手 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

——在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宣贯大会上的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

2014519

各位代表,同志们:

首先对入选今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从去年9月份以来,由工信部牵头,联合相关单位,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14日,我们以部公告的形式正式公布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试行稿)。今天,我们又组织召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企业宣贯大会,对今年贯标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标志着这项工作开始进入到推广应用的新阶段。我讲三点意见,供参考。

一、抓住两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开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技术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奥汀格教授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进程时,就提出了材料、能源、信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三种基本资源的论断。只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代表工业生产力的能源、物质等核心要素的价值不断得到挖掘,其重要性不断提升,而信息资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上世纪90年以来,由于工业革命本身已不足以继续提供促进生产力发生本质变化的新的驱动力,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得到了重视,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全球信息革命的到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由从属地位逐渐走向并行地位,未来很可能走向引领地位。信息技术从仅仅是存储、传输、处理比特,发展为能自动感知系统需要得到的信息-比特,能够把极其复杂的大数据变成人们有用的东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信息系统不仅有了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还有了行动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变化,全球无论企业家还是理论家,都在思考和探索。里夫金称它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彼得·马什把它叫做“新工业革命”,GE把它称之为“互联网制造”,德国工业界把它称之为“工业4.0”,而我们中国叫做“两化融合”或者叫“两化深度融合”。但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们的活动空间正在从物理世界转向物理信息融合起来的空间,我称之为信息物理空间,是一个将比特、原子交融在一起来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以工业生产力为代表,对能源、材料的加工与以信息生产力为代表,对信息资源的加工,这两种生产力、三种资源开始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世界迎来产业变革的新阶段,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带向信息社会。

    众所周知,我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痛失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世界开始了信息革命。因此,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迎来了信息化。可以说,这为中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两化并举,同步推进,我们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快速缩短甚至赶超国外先进水平。过去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抓住了这一机遇,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旁观者逐步变成主要参与者。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已经到了极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土地、能源、大宗商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日趋紧张,成本不断上升。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开始回归实体经济,重振高端制造业;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他们的低成本优势更加明显。所有这些都在倒逼我们必须转方式、调结构,重塑新的竞争优势。而新的竞争优势在哪儿呢?两化融合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为我们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是与发达国家过去一百年走过的历程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为此,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当中的作用,要求工信部在中长期工作中要突出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篇大文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取得明显成效。为此,我们在去年集全系统的力量,编制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提出三个实质性目标、一个形式性目标。三个实质性目标分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工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式性目标是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并明确列出了八个专项行动计划。88日,我们专门召开了全国工信系统年中电视电话会议,苗圩部长做了动员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我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全国工信系统的思想,部署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落实。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两化融合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两化融合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信部2008年成立以来,从区域、行业和企业多个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企业,结合点也在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专门指出,要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和具体产品上。这为我们两化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两化融合首先是企业,没有企业的变化、企业的工作,两化融合终究会落空,所以两化融合一定要落实到企业中。在《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的八项任务中,前三项都是直接面向企业的。第一项是建立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之后的两项分别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二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此外,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等行动计划的最终落脚点都放在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质量效益的提升上。尤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化融合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企业在推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和分工,防止错位。政府是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是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是试点示范的推动者。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两化融合工作的重心落到企业上,真正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动力源。只有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价值,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才有动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两化融合落实到企业,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中心还是要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三个主要源泉之一。无论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源于对劳动生产率无穷无尽的追求。工业化的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7倍;1791年到1841年,工业生产产值增长了4.25倍。信息化的20世纪90年代,由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将新产品设计的速度加快了6倍,而产品更改和更新的速度则提高了数百倍。今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在持续提高研发、生产、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运营和商业模式。因此,要瞄准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以提升效率和增强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将两化融合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真正结合起来,区分好发展阶段和企业类型,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不同路径,确定企业两化融合的目标和发展阶段,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找准重点和切入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让企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两化融合带来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两化融合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三、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

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有技术层面的,还有管理和制度层面的。2010年以来,我们在大规模开展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企业在两化融合工作中不仅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困扰和管理方法上的问题,比如许多企业对于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两化融合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目标和职责不清,两化融合的推进仅限于信息化部门层面;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活动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两化融合整体绩效的显现,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感觉归根结底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方法。实际上从全球范围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技术背景下,通过不同的管理体系标准去引导、推动和帮助企业成长,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质量管理为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动ISO9000系列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促进企业成长方面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采用。因此,我们在去年编制《专项行动计划》时,正式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并将其列在了第一位。主要目标是通过制订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来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办法,并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与ISO9000一样,这项认定是引导性质的符合性认定,属于非强制性,主要是想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来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今天的企业宣贯大会是一个重要节点,加上前期我们组织召开的地方工信系统部署会和下周即将召开的服务机构研讨会,标志着今年的贯标试点工作正式开始了。在此,我想强调三点:

第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这项工作应该说是一把手工程,不管是推动这项工作的部门和单位,还是贯标企业,都需要最高管理者亲自参与和部署。如果领导同志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工作当中仅靠具体的职能部门或者具体的工作人员来推动,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工信系统、相关服务机构还是试点企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什么程度呢?要提高到中国能否抓住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高度。如果抓住了,我们就可以趁势而上,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去转变;如果没有抓住,我们就可能再次落伍,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个历史责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对于试点企业来说,这个标准与其它管理体系不同,几乎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将企业几乎所有的层级和所有的员工都涵盖进来,因此在企业内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认识上去了,才能达成共识,凝聚合力,工作才能够有效开展。

第二,要创新工作方式,分工协作,合力推进。这次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可能与我们以前的工作内容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体现在我们这个标准是一个全新的标准,国内没有,国际上也没有,因此需要大规模的宣传、普及和培训,让大家了解和理解标准的内容;同时,在试点推广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标准要不断的修订,培训教材要不断的修订,可能后面的贯标方法、认定流程等等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总之是个动态调整、不断反馈总结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工作体系来说,包括政府部门、服务机构、试点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第三,要本质贯标,取得实效。我们搞这项工作不是为了贯标而贯标,我们要求是本质贯标,而不是形式贯标,要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这么一套管理体系,能够真正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使企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件工作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有帮助。要取得实效,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可以在咨询服务机构的帮助下,从诊断入手,找出一两个薄弱环节,对照管理体系要求,扎扎实实的推下去,先从一两个点上取得效果,然后再进一步扩大领域和范围,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对于组织方来讲,我们将加强贯标过程管理,严格控制认定质量,对于达到本质贯标要求的企业才授予认定证书。只有这样,管理体系才有有生命力,这项工作才可能持续开展下去。

第四,要一以贯之,持续推进。按照《专项行动计划》的部署,我们这项工作至少要开展到2018年,但我们不希望到2018年就停下来,而是希望到2018年这项工作已经步入了正轨,有了初步完善的市场推动机制,包括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管理体系的市场价值开始初步显现,上下游供应链需求推动机制初步形成等等。因此,大家要长短结合,统筹考虑,既要布置安排好当前的具体工作,也要谋划未来几年的工作规划;既要抓紧落实当前贯标试点阶段政府各项支持引导政策措施的落实,又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市场驱动机制,真正依靠企业自身需求和上下游供应链拉动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普及。

同志们,两化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是今年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国工信系统的共同责任,也是广大试点企业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共同责任。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任务。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部 技术支持 京ICP证 13027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