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联 在线申请入会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企业家列传
 
    季克良--中国贵州茅台酒长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  
     
  


    季克良被称之为国酒茅台的“灵魂人物”和“精神领袖”, 67岁的他已是第5次延期任职,新华社2006 年7月21日专电报道了季克良将继续担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消息。
茅台酒是“国酒”,具有政治、经济上的双重意义,而季克良被贵州省委认为是茅台酒厂的一块“金字招牌”,是贵州省的宝贵财富。              季克良给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既儒雅又谦和的老者,这种骨子里的儒雅和谦和,让人在肃然起敬中又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季克良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的访问时说:“我不希望我继续干下去了。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而且现在,我又有了一对让我很喜欢的孙子,我很想天天和他们在一起。”
1939年农历三月初五,季克良出生于江苏南通县的一个乡村,生父叫顾锡爵,3岁因家贫,被过继到了娘家,改姓季。刚过继到季家时,季克良的生母难抑眷念,竟日日晚上举着火把,赶 5里夜路至季家屏息隔窗而望,未闻儿子哭声始回。季克良9岁时,生父和养父决定,即便把谋生的仅有一点田地卖掉,也要供他求学读书。1959年,季克良考取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刚入校门,即逢全国“自然灾害”时期,老家没有了音讯,家庭接济全然断绝,后从表姐信中方知,母亲病重,哥哥死了,顾家房子也被一场大火烧光……季克良每月有13元的助学金,只够吃饭,为了买些必备的参考书,他便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地抬石头、拌灰浆,每日可赚1块5毛钱,晚上就住在农家的厕所里。大学5年里,季克良一直担任班主席,并担任过系学生会委员,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
1963年全国举行了第二届评酒会,曾是首届评酒会冠军的国酒茅台因质量问题痛失冠军宝座,这件事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要求选拔、培养受过良好大学本科教育的同志,长期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特点和规律,以保证茅台酒的质量稳定,于是身为发酵系尖子的季克良和未婚妻徐嫈被选拔分配到了茅台酒厂。
1964年9月,茅台镇上分配来了唯一两位来自江南的本科生,刚刚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的25岁的季克良和未婚妻徐嫈。回首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季克良充满感情地说:“是茅台成就了我,是茅台的事业成就了我。”
季克良临来茅台前,年已七旬的养父没有阻止,生父家还敲锣打鼓为他和徐嫈壮行。从贵阳到茅台,几天的行程,汽车走在峭壁凿出的盘山道上,越走越偏僻,越走越荒凉,望着脚下滚滚的乌江,有恐高症的季克良和徐嫈不禁心悸腿软。经数日跋山涉水刚到茅台酒厂住在招待所的当夜,迎接他俩的竟是一躲在徐嫈床下的窃贼,响动将她惊起,窃贼遁去,是夜季克良和徐嫈在昏暗的灯光下久久默然相对,深感前途渺茫,然又想到因为学了发酵这个专业,又能分配到知名度那么高的茅台酒厂,即使再艰苦也要坚持下去。
季克良初到茅台酒厂时,工厂完全是一个山旮旮里的手工作坊,生产、生活条件很差,从搬运原料、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到包装,全靠手工操作。不少工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还得自己养猪种菜。然而从进入茅台酒厂不久,季克良就发现,茅台酒的制作工艺与他在学校学的、书本里讲的并不一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季克良跟班作业,仔细观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的每一个过程,并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后来季克良还给母校的一位教授写了一封信,一一指明了在教材中介绍茅台酒工艺方面应该改正的地方。
茅台酒之神秘在于其独特的香气成分。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只茅台酒罐不经意摔破,流出的茅台酒散发的特有酱香令举座皆惊,并使茅台酒捧回金奖。茅台酒的香型被列为“酱香型”,而“酱香”是中国最有民族性的香型。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接待日本著名酿造微生物专家横冢保访华,他说,世界上基本的味道有4种,即酸、甜、苦、辣,但亚洲人还有一个离不开的味是酱味,酱味是中国人创造的,以后流传到了日本。所以,茅台酒是中国白酒之最重要和弥足珍贵的香气宝库。有人说造茅台酒比造原子弹还困难,实际上这句话完全是事实,因为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科学家虽然发现了许多茅台酒的香气成分,但不明了的地方仍然很多,包括茅台酒香气产生的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1981年11月,中国工业微生物工程奠基人陈陶声教授对笔者说,在世界发酵工业方面,大部分是日本领先,日本主要是研究从中国传去的酿造产品,但我们在这方面远不如日本搞得深入,我们现在要扭转的是下力量把祖先传下来的东西的秘密揭示出来,比如茅台酒的香气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仅局限于分析出有什么酸、什么酯,全部的秘密还不能揭开,我今年82岁,可能在我100岁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难怪季克良刚到茅台酒厂时颇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之感,他对徐嫈说:“对于茅台酒的生产,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
季克良来到茅台后,就开始了他致力于揭示茅台酒传统工艺神秘面纱的万里征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技术理论,挖掘茅台酒的潜质。
1964年至1966年,季克良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轻工业部主持的茅台酒试点研究,揭示了茅台酒堆积发酵的特点,使其成为茅台酒生产操作的重要规程。
1965年季克良做出了一件对全国白酒业影响深远的大事,他在是年轻工业部召集的保定会议上,发表了《我们是如何勾兑酒的》,将李兴发摸索出的茅台酒的勾兑经验进行了科学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论文回答了白酒为什么要勾兑和如何勾兑的问题,最早提出对白酒的香型进行区分,为白酒分香型评比做了原始启蒙和基础性促进,使白酒的勾兑既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又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中国白酒生产工艺史上的一次跨越,成为中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成果得到会议的充分肯定,各白酒厂纷纷仿效学习,在全国掀起了勾兑热潮,促进了白酒质量的稳定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季克良夫妇被下放到车间跟班组劳动,拉车、上甑、人工扬糟、制曲,还当过记录员,一干就是三年。季克良忆及那段时光时说:“在车间时劳动强度很大,现在我有150斤,那个时候只有108斤,一个知识分子要去干这么重的活,确实承受不了,但是我一点没有怨言。我感到通过‘文革’时期的锻炼,增长了很多知识,而且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后来当领导时,感到这一段经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好些工人讲,那老头儿什么都会,你瞒不过他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而后,法国总统蓬皮杜、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相继访华,茅台酒厂相继勾兑了“尼克松访华专用酒”、“田中角荣访华专用酒”、“蓬皮杜访华专用酒”,由于刚刚打破了外交的坚冰,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访问情况,也写了很多花絮,特别是尼克松、田中角荣品评、评价茅台酒的趣闻,不断见诸报端,在世界上形成了一次茅台酒热。
1970前后,季克良恢复从事技术工作,他结合茅台酒传统工艺,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这些基础科学工作反映在他撰写的一系列论文中,对茅台酒的质量提高和规范化生产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季克良1974年撰写的《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对高温堆积、高温入池、延长窖底发酵时间等茅台酒酿造工艺提出了具体要求,得到了企业上下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肯定。
1978年,季克良参加了与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共同进行的对茅台酒香气成分和香型的研究工作,新分析出茅台酒香气成分数十种,初步揭开了茅台酒香型的奥秘;后又参加对“茅台酒香气及制曲、制酒主要微生物”的研究,分析了茅台酒香气成分的构成和茅台酒酿制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区系分布,取得了大量数据,形成了科学的理论。              
1979年通过对茅台酒堆积发酵特点的研究,归纳出茅台酒的十大生产工艺特点,总结出影响茅台酒生产的21种因素及提高酱香酒质量10条措施,季克良撰写了《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起草制定了《茅台酒标准》,对茅台酒用曲、制曲、水分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界定,使茅台酒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而《白酒的杂味》、《茅台酒的电导与老熟》、《加强企业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等多篇论文,则对茅台酒的香味与其酿造工艺和自然条件之关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他还提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极大地保证和提高了茅台酒的生产质量,为茅台酒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季克良起草并在全厂推行《茅台酒生产操作作业书》,使茅台酒厂的生产开始步入正规化轨道。
季克良说:“茅台看起来是个传统企业,但个中好多神秘工艺还不为人们所认识 ,其实茅台酒的工艺也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这个概念很宽,人们利用环境的微生物,那么就有怎样能够把好的留下来,把不好的弃掉的问题。我们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中生产出这么好的茅台酒,这本身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环境微生物这么多,这么复杂,温度变化,微生物菌群就随着发生变化,因此,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本身就是一种科技。”
季克良1981年由生产技术科科长升任副厂长、工程师,1983年任厂长, 1984年通过全国评酒委员考试,以第11名入选。
1985年,季克良参与和组织了轻工业部下达的大容器贮酒(酱香型)项目研究,该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1988年季克良归纳出茅台酒十大生产工艺特点,提出了发酵微生物适温宽和充分繁殖是茅台酒品质细腻、协调、丰满的主要原因。1989年,他还彻底解决了解放以来二次酒“掉排”的问题。
1994年,季克良针对自1962 年以来一次酒酸度高的情况,总结了提高一次酒质量的11条经验,使茅台酒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季克良近30年的潜心研究,茅台酒的工艺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茅台酒酿造技术被列为首批“中国食品文化遗产”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茅台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成功,同时他主持申报茅台酒有机食品认证也获得成功。
多年来,季克良对国酒茅台生产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功不可没。季克良的抱负是一辈子当工程师,钻研技术,从来没想过要当厂长、董事长、总经理、书记,他的夫人徐嫈也不无遗憾地说:“我觉得搞行政工作,对他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确实是这样,直到现在我还这样认为。”
国酒茅台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1951年至1953年,政府赎买、没收和接管了3家私人烧房 “成义”、“荣和”、“恒兴”,投产第一年产茅台酒75吨。 1953年,正式成立贵州茅台酒厂,此后一段时间,茅台酒厂处于曲折徘徊的发展状态。20世纪70年代,方毅副总理让茅台到遵义搞异地实验,于是把茅台酒厂的一位老厂长和好几位曲师、酒师都调到遵义去,而且把茅台的酒杯、曲子甚至泥土都搬去,结果是生产出的酒质量确实非常好,但始终不是茅台酒的味道,所以茅台酒的扩产只能在原地想办法。到1977年,茅台酒的年产量达到750吨,1978年首次突破了千吨关,但距毛泽东主席1959年提出的“万吨茅台”的期望仍相距甚远。在此期间,各级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为茅台的发展创造条件,茅台酒扩改建工程均列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省领导亲自挂帅。季克良任厂长后,以很大精力投入到茅台酒厂的改扩建工程,他领导进行了1200吨填平补齐和新增800吨工程的建设,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厂区大面积处滑坡地带等严重困难,参与了二车间的工艺平面设计和万吨规划设计等工作,并起草了一系列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为茅台酒在不断扩产中保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2000吨大关。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茅台酒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八五”期间,季克良进一步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建,完成建设工程量相当于前42年的总和。1996年,茅台酒年产量达到5000吨。
1997年1月,在茅台酒厂空前困难的情况下,季克良被任命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8年,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在东南亚全面爆发,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茅台酒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产品滞销,企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季克良说:“过去我们只要有开票的,有收钱的,有发货的就行,不需要跑市场的。在金融风暴来以前,茅台酒厂是车水马龙,就是每天批条子,转一个条子就不得了,那时卖一箱酒最多能赚1000块钱,所以批到3箱就是3千块钱,批到10箱就是万元户,排队的人多的不得了。但1998年的时候,却门可罗雀,没有人来了。”
以季克良为首的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形势,决心带领茅台毅然迈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彻底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以产品为导向的传统思维,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推进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经销商和营销网络方面,则本着选择最好的与茅台酒嫁接为原则,并要求采取多种形式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细致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企业转向以市场为中心,季克良、袁仁国等集团领导都亲自深入到销售一线,并且在全厂招聘营销员,有近 30名中层干部奔赴全国20多个城市搞销售,机制的转变,使全年的销售任务在5个月内完成了。季克良称从大学毕业分配至茅台后的30余年,多数时间是从事或主抓技术、生产工作,出去也是搞学术、生产交流比较多,自此以后花在市场调研方面的精力却远远超过了前者。
国酒茅台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力挽狂澜,扭转局面,与企业领导班子能够顾全大局、以身作则、团结向上、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实践密切相关;员工们忘不了,在茅台镇通往外界的崎岖山路上,德高望重的季克良与年富力强的袁仁国、乔洪等昼夜往返奔波的情景,多少次,见到他们踏着夜色出差归来,第二天一大早,却又见到了他们忙碌的身影。为了企业,这个班子在季克良的带领下,实行厂务公开、民主决策,坚持让所有的重大决策都经过职代会“过滤”,坚持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尽可能避免失误的发生。季克良在用人方面,是用能干事的人,而且是能干“干净事”的人。他认为,作为领军人,就要心胸宽广,能够用好各方面的人才;用人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不好,如果位子还很高的话,就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危害。
“九五”期间,作为茅台集团最高管理者的季克良,仍坚持快速发展,投资5.6亿元进行了新增2000吨茅台酒生产能力及辅助配套生产系统的建设。到2000年,茅台酒产量达到6030吨。
2001年,贵州茅台成功上市。对于上市,季克良说:“如果要圈钱的话,我不需要通过这样的办法,我可以向银行贷款,我可以发行债券。我也晓得监管力度很大,婆婆很多,个个都是我的婆婆,但做大、做好是我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所以有人监管对我们肯定有好处的,我也很愿意,也希望通过这个来加强我们的管理。”
倍受关注的“十五”万吨工程在世纪之交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2003年茅台酒终于在季克良手中实现了万吨宏伟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目标,季克良和茅台酒集团的上上下下奋斗了40余年。季克良不无欣慰地说:“我在我的岗位上,实现了茅台酒的产量过万吨,实现了国家寄予的厚望,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也是值得骄傲的东西。虽然这也是靠着几代人前赴后继才把它完成的,功劳也是大家的,但毕竟是我在位的时候实现的。”
2006年底,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市值进入了中国股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前10位左右, 而2006年中国的股市如果以“茅台年”相称,亦并不为过。“贵州茅台”股票自2001年在上海上市以来,面对数年熊市,股价仍上涨近5倍,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受到投资者热烈追捧,2006年一年之内即有多个涨停板, “贵州茅台”的市值一年更增值近400亿元,是全年营业利润的10多倍。截至目前,“贵州茅台”市值已突破900亿元,是上市之初的10倍多。 季克良说:“这个排位老实讲我都没想到。”
“贵州茅台”股市奇迹的大背景,是茅台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从1999年至2005年,茅台集团在连续7年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2006年,茅台集团的跨越更趋强劲,销售收入、上缴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长;茅台酒生产供不应求,在全国许多销售市场竟至断货。“始终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工作当作企业最主要的工作来抓,这是茅台最见效的法宝。”季克良如是认为。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估表明,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茅台品牌的价值为13.2亿美元,排名第8。
1998年不利局势对季克良触动很大,他认为要适应市场变化,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市场转”的思想观念。季克良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变”字,彻底“解放”了“茅台”。过去,数十年一贯制,茅台几乎都只生产53度一种度数、500毫升包装一种规格的茅台酒,而今天,                  已有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口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38度、43度、3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包装也分为1680毫升、1000毫升、500毫升、250毫升、50毫升、二套装、三套装、礼盒等好几种;同时,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等陈酿茅台酒,实行普通茅台酒“年份制”,出厂年份不同,价值也不同。目前,统一装修、设计、标志、服务规范、指导价的670家“国酒茅台专卖店”,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商业黄金地段的一道靓丽风景,国酒茅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和完善。
到2006年,即“百亿集团”目标提出后的第三年,茅台的产量达到了13800多吨,年均增长1100多吨;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3年内基本实现了翻番。作为一个传统产业,一个老企业,一个处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企业,贵州茅台正在稳步推进。季克良相信,再经过4至7年的努力,茅台集团一定能够实现“百亿集团”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效益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季克良认为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他带领公司全体员工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修建了茅台大桥和青茅公路,捐资兴办了茅台镇“国酒希望小学”,向贵州江口县每年投资30万元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等。在安置就业方面,2000年以来公司向社会招工2814人,安置退伍军人250多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近300名。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公司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赤水河茅台镇上下游水质进行定期监测;还建成废水收集处理系统、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脱硫除尘一体化处理系统;将酒糟再利用生产出饲料和有机复合肥,新增绿化面积50000多平米,使厂区被批准为工业旅游企业,成为黔北红色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
    季克良谈到自己晚年最快乐的事,一是茅台酒实现了万吨产量,再就是看到茅台酒厂的这些年轻时吃了不少苦的退休工人们,晚年能过上如此快乐悠闲的日子,他称这使他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位20世纪60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远离故乡,心甘情愿一辈子守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与国酒为伴,精心守护着这民族的火种,其执着令人肃然起敬,因此,他被茅台员工誉为“茅台守望者”。 70年代中期,王朝文当省长时,对他说:“老季,委屈你了!”邹开良和省轻工厅厅长邱栋臣,专门先后到江苏农村去看他的父亲。1964年,季克良刚到茅台不久,饭票被偷了,是工人们三两二两地给他凑了饭票; 2001年他的脚受伤住院后,很多老工人闻讯去看他,听说他的伤重,有的工人还流泪了,这些往事都令季克良难以忘怀。季克良年轻时因家庭困难曾要求调离,改革开放后有不知多少人对他许以厚禄,北京也要调他任高职,但贵州对人才的这份热情和厚爱,茅台这片热土的神奇,最终留住了季克良。     
如今,季克良这位外省大学生已在他毕生奋斗的茅台酒厂成长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参天大树,他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他 “中国酿酒大师”最高荣誉称号。然而,怀旧之感,常笃于暮年,季克良此生最感遗憾的是家国不能两全,他说:“我养母是1967年去世的,生母是1970年去世的。当时,养父、生父都70多岁了,孤零零的没人照顾。当初养父母领养我,亲生父母关照我,两家全力供我读书,当然是希望老有所养。我的两个哥哥比我大20多岁,我又是家里惟一走出农村吃皇粮的,老人们都希望我回去照顾。如果说此生还有什么最让我难过的事,那就是对老人们不能尽一份孝心,不能在他(她)们生病时守护一旁,端水喂饭,报答养育之恩。养母是过世了我才赶回去的,那时从茅台到南通乡下,要五天五夜。亲生母亲病重时,还赶回去照顾了一个礼拜,但老人家已经失去知觉了。我亲生父亲去世是1983年,当时刚宣布我当厂长,厂里实在太忙,没有办法回去。养父是1988年过世的,也只能赶回去为老人家操办后事。”说起这些心头之痛,季克良早已忍不住眼圈发红。
忠与孝、国与家,自古两难全。42年弹指一挥间,季克良这位满头银发、年近古稀的老者,为了国酒茅台之事业,还在青山对峙、赤水中流的茅台镇耕耘着、奉献着……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到这里,笔者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了从黔北大山里飘来的茅台酒特有的酱香。
季克良简历
1939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1964年9月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毕业后,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先后任生产科副科长、副厂长、工程师;
1983年11月~1985年3月 任贵州茅台酒厂厂长、工程师;
1985年3月~1987年4月 任贵州茅台酒厂总工程师;
1987年5月~1991年3月 任贵州茅台酒厂常务副厂长、总工程师(正厂级)、高级工程师;
1991年3月~1996年12月 任贵州茅台酒厂厂长、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副厅级)、高级工程师、茅台酒2000吨/年扩改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
1997年1月~1998年5月 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正厅级)、高级工程师;
1998年5月~1999年11月 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9年11月~2000年8月 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研究员;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0年9月至今   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季克良是贵州省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第四、五届评酒委员,国家白酒评委专家组成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贵州省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会长,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后导师,茅台酒厂(国家级)技术中心主任。1990年获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聘为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评酒主评委,1994年获全国轻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500名最大企业创业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首批中国经营管理大师、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等。
            季克良语录
1、加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茅台集团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十年来,茅台人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在优化茅台酒生产工艺、稳步提高茅台酒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茅台酒的研究从粗犷阶段到精确科学阶段,从感官辨别到理性分析,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渐进过程。
2、没有钱不行,钱多了也不是好事,知识和技能才是终身的财富,是绑架不去也偷不走的,是终身受用的“永久牌”财富。
3、企业的成功不会只有一个模式,否则就不存在经营成功和失败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当然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战略。
4、国酒茅台确实有提价的空间,但我们绝不凭价位而是凭品质来体现身价。我们主张,产品定价一定要讲究规矩,譬如普通茅台酒的价格,一定要让一般收入的老百姓也能消费得起,要让他们感到真正物有所值。
5、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得好,“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没有继承,就缺少厚积薄发创新发展的根基;而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变成一种沉重的“积压”,失去生命的活力。
6、我为什么要留在茅台这么多年,首先要感谢党的教育,这是发自内心的,决不是套话。我们这一代人是党培养的,是党一手培养了我,从中学念到大学都靠助学金,我怎么能讨价还价?祖国需要是我的第一志愿,这在当时决不是一句空话。
7、我一听到国酒两个字,就感到肃然起敬。1935年,1936年红军经过这里的时候,喝了茅台酒,又用茅台酒来擦伤,治好了很多红军战士的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用茅台酒作为国宴酒,所以后来叫国酒了。
8、为了钱、为了待遇而跳槽,我感到人格受不了,我认为这个人格最主要。
9、我的性格是比较软的,但是工作起来不怎么软,看准的事情不会动摇。
10、一把手对于企业的确重要,他既要懂生产营销,更要善于放手让班子成员干事、干成事。就现在而言,一把手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划(包括战略、方针、目标)和用干部(包括选拔干部、任用干部)。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是全才,只要他能根据企业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规划,并能充分发挥分管人员的作用,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实现目标,那么,他就应该是一位好的一把手。
11、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证明,在充满极度变数的市场条件下,发展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可能有效地规避因为盲目发展而可能导致的风险。
12、人才太重要了,什么事都要人去干,干的好干的不好就看人才,可以说茅台集团最宝贵的财富,是她拥有在中国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技术队伍,这是一支包括大量技术人才储备在内的技术力量,堪称中国白酒的“梦之队”。
13、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有综合管理的能力。如果你不懂怎样解决某个问题,你就得用好你手下的人。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够把企业搞好。对于自己,我不敢说是这样的人,但我感到自己的品德还是比较好的,我不妒嫉人才,而且能充分发挥大家的极积性。
14、茅台酒是白酒,在中国的所有白酒里,它的工艺是独一无二的。茅台酒生产工艺时间很长,从原料投下去,到商品出来,起码得5年以上,这是与其它白酒不一样的地方。
15、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应当把做实业和搞资本运作完美组织在一起。
16、面对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首先考虑到的还是“确保质量”,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的生命,我们的销售临近告罄的最终原因就是为了确保质量。按照营销学的逻辑,坚持产销平衡并严格管理,使效益永远服从质量,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法宝之一,我认为茅台集团做到了
                                 (雷建执笔)
 

  

相关链接

·汪海-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
·周厚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委员
·沈文荣--江苏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谭旭光--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CEO)
·宗庆后--杭州哇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邹节明--桂林三金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党委书记、集团研究所总工程师
·师春生--天津金耀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主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京ICP证 050088号